五月,这个似水的季节,悠然地坐在暮春的肩头,温暖的阳光洒进心扉,激荡着心灵深处的温馨诗情。五月的天像是一个最温柔的笑,既没有刚入春时的料峭之寒,也没有盛夏时的炎炎浮躁与慵懒。温和而不疏淡,热烈但不拘束,天空沉静,草木欣然。在这样一段静好的时空中,我有幸与朱老师一起细数那独属于她的岁月片段,聆听一个诗意灵魂的悠悠歌唱。
爱自由欢乐的纯粹与琐屑:成长和阅读
安静的咖啡馆里,她的声音在静谧的气氛中响起,回忆起求学的那段时光,如梦似幻。那段渐渐远去的岁月在她娓娓道来的陈述中,透着一丝淡淡的甘甜,也蕴含着一缕淡淡的苦涩。朱老师坦言,选择研究文学,是因为最初的兴趣和爱好,少年时期爱阅读,恋那如许迷人的书写,小学时考试前还躲在被窝里读《西游记》,而阅读神怪小说如《搜神记》、《聊斋志异》吓得夜里睡不着觉,依然被深深吸引。后来大学读中文系,那是电脑和手机还未爆炸的21世纪初年。那时似乎除了读书没有什么特别好做的事情。当然也像很多人,一进大学忙乎各种活动以显示青春的激情和朝气,寻求所谓的认同和个人表现。但是很快,她就清楚地知道人群中的繁华不过是冷寂的内心,表面的参与并不能拯救灵魂的虚浮。只有阅读可以拯救自己的存在。
朱老师说, 记得大一时,在阅览室被《北大学报》《文艺研究》《北师大学报》一些学术期刊上的小说解读论文震撼到,当然并不是很懂,但那种思考方式震撼不小。 曾经很迷恋了一阵叔本华的悲情哲学和存在主义,人也有些悲观消极。于是进入大量阅读作品的时期,现当代文学史上提到的小说作品尽可能地进行阅读,在阅读中寻求时代的律动和内在精神的思考,似乎过了很多个人生,走了很多个时代,阅读净化了对人世的看法,同时也建构了一个自由、丰富而纯粹的空间,更渴望安静地生活、安静地追梦,在自己的园地耕耘爱情、亲情、友情,还有可以阅读的空间。
行走在他乡——遇到无数个自我
朱老师说,怀揣梦想,从家乡小城到厦门大学,在那四季如春的校园,每天面朝大海的日子里,阅读和思考也都更进一步,因缘际会接触台湾文学,开启最初的研究方向。
而后,从郁热的厦门到诚朴的金陵,在研究待深入的阶段,似乎迷失自己,于是申请学校研究生出国访学基金,决定去美国德州大学进行短期访学。朱老师说,几次在异域的短暂体验,让她更不断遇到更多自己,思考自己的存在的位置、生活的意义。
行走:“布拉格,曾经是神秘的想象,无论是小说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还是电影《布拉格之恋》都带给我无限的遥想。真的踏足异域这个古城,无数的宫殿,教堂仿若游走在历史尘埃中。水,桥,有轨电车徜徉在脚步的响动里。还有卡夫卡写作《城堡》的黄金小巷,那狭仄的不足十平的小空间里,往日如何落魄和孤寂,今日拥挤着喧闹游览拍照的人群,我竟不忍在门前立足留念,我怕破坏我的痛感和敬意,一个过客,我只是。”
教书:快乐与感动
朱老师说,初为人师的青椒总有很多不敢的奢望,也有很多不敢的设想。因而对课堂的期待让她小心翼翼,怕被拒绝所以先包裹了自己,更想乖乖地上完课,然而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最终征服了她敏感的心理。无论是10级、11级的话剧《雷雨》的演出,还是每一学期同学们的小组讨论、课堂辩论,学生们的表现都让她感动,她相信只有在思考和阅读的触摸中,作品才能被理解,学生在演出中对剧作的感悟和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胜过很多篇论文,更胜过老师的的解说和讲述,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推促她进行新的思考。
朱老师曾两次被评为校“百佳教师”,她说每次看到学生的评价,都诚惶诚恐,感动不已。教书对她来说,不仅是职业,更是情感深处的认同与互动,同时也是挑战和自我提升的途径。和学生一起触摸知识的脊背,体验求知的快乐,是分享更是享受。
学生说:朱老师是个很可爱的人,长得可爱,说话可爱,举止也十分可爱,偶在路上看见她活泼轻快的身影,觉得她不像是我们的老师,倒像是我们的同学也许正是因为这样,同学们都很喜欢和亲近朱老师,老师和同学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交往中一同学习和进步着~朱老师还是一个很温暖的人,会在路上遇见的时候开心地和我们打招呼,会在我们问她问题的时候耐心地回答,哪怕有些问题真的很傻。
学生说:与老师相处久了,发现朱老师像个姐姐一样,很温柔很善良。老师曾经在和我们交流的时候,和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,那时发现老师是个很努力很认真的人,并且很坚毅。有一次问老师为什么睡那么晚,老师说这是常态,因为要写论文,所以就睡的就比较晚。真心觉得老师是个可爱、温柔、敬业的老师。
学生说:每次想到朱老师,都会觉得她是那样地美,美得象一首抒情诗,全身充溢着少女的纯情和青春的风采。 与她相处,除了能得到知识的浇灌,还能体会到爱的滋养。她的神情中流露出来的永远是如花般灿烂的笑脸,任你从她的生活轨迹中捕捉,却永远找不到沮丧的影子。